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吃狗?
“食”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写作“食”,像两手捧着食物状。《说文》解释为“凡进食之礼,皆曰食”说明至少在周代已有“食”的礼仪规定,而孔子所提倡的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也”(《论语·阳货》)也证明周代已经有比较规范的“食”的礼仪制度了;秦一统天下以后建立了郡县制统一了文字、度量衡,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天下暴乱,汉朝开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,社会经济得到发展,这都为“食”的普及奠定了基础。
西汉时期有“束帛加璧,聘问贤士”的礼节,可见当时还有用动物肉来作为礼物的情况;但《礼记·檀弓下》也有记载“天子之祭,日举玉帛朝日”说明当时的“食”已经出现了形态上的区别。东汉许慎著《说文解字》收录“食”的字形作“饣希”,可食之物也作“饣希”。可见到东汉时期“粮食”和“食品”已经有了明确的划分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“食”的范围进一步扩大,《晋书·宣帝纪论》说到魏文帝时“百官俸禄,莫不毕备,至于酒肉,靡不恣足”这说明这个时候官吏的“薪水”已经包括了“酒肉”在内。而且此间的佛教盛行,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,曾五次舍身入寺,大臣们花了巨额资金赎回皇帝,这也从侧面证明此时肉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了。北齐文学家孙绰赋中就有“酒肉纷纷”的词句。
宋元时期的戏曲小说中也经常出现“酒肉朋友”“杀猪宰羊”等词句,说明肉类食品已经开始在普通百姓的日常餐桌上登场了。 明代末年张岱著《陶庵梦忆》中有“至亲每岁共宴,祖席则鱼腹雕肝,脍炙人口。”说明这时“鱼腹雕肝”已经成为常见的菜肴了.清末吴趼人也写过“鱼肉满桌”的字样。